近年来,中国一些贫困地区通过旅游扶贫带动各产业融合发展,为脱贫攻坚走出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路子。未来,中国还将推动一些深度贫困地区也走上旅游扶贫的道路。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在相关部门及万达集团共同支持下建起的扶贫项目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各部门积极响应脱贫攻坚号召,对深度贫困地区持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集中力量攻关。“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大多生态环境优美、民俗文化多彩、历史底蕴深厚,蕴含着较大的旅游价值,发展旅游是一条脱贫致富的捷径。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出台了“含金量”较高的扶贫政策,为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打基础、引活水,让游客“进得来、留得住”。

        在相关部门及万达集团共同支持下建起的扶贫项目

        国家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日前印发《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行动方案》,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切实加大旅游扶贫支持力度。

        方案指出,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规划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乡村旅游扶贫减贫措施更加有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训质量明显提高,特色旅游产品品质明显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得到有效推广,旅游综合效益持续增长,旅游扶贫成果不断巩固,乡村旅游在带动和促进“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如期脱贫中发挥有效作用。

        方案提出,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的基本原则是集中优势力量,强化攻坚责任;发挥产业优势,实现有效带动;坚持深度开发,寻求创新突破;注重利益分配,确保精准扶贫。将通过组织实施旅游扶贫规划攻坚工程、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旅游扶贫精品开发工程、旅游扶贫宣传推广工程、旅游扶贫人才培训工程、旅游扶贫示范创建工程等具体措施,全力推进旅游扶贫各项工作落地生根。

        方案要求,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旅游扶贫人才保障,加大旅游扶贫项目资金保障,强化旅游扶贫督导机制。

        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旅游扶贫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大支持力度,推动“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有效发挥旅游产业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4A级景区贵州丹寨万达小镇

        加大政府投入 补齐基础短板

        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间,中国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约1000万的贫困人口脱贫。不久前,中国政府出台文件,对包括“三州”之内的中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部署,将打出政策组合拳,帮助这些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

        深度贫困地区的可进入性条件相对比较差,周边近距离消费能力弱,资源产品市场不活跃。

        为了解决可进入性问题,此次《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加快“三区三州”主通道建设,到2020年,四省藏区高速公路覆盖所有地级行政中心,同时继续强化对外铁路通道建设。完善区域干线公路网络,积极支持红色旅游公路建设。

        实际上,不只是可进入性问题,还有停车场、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消防安防等基础设施,都是发展旅游的重要前提。这些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缺乏直接盈利性,因此需要政府主导。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中增补一批旅游基建投资项目,专项用于支持“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旅游项目建设。

        提升基础设施也是深贫地区干部群众的迫切诉求。云南怒江流域山清水秀,有金丝猴、大熊猫、红豆杉等,目前“绿水青山”还没有变成“金山银山”。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相当大,缺少资金,缺少交通条件。

        当地有很多旅游资源,我们想开发,但是资金、平台不足,此次政策可以说是牵住了牛鼻子。

        深度贫困是临夏最大的州情,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艰巨,基础条件差、公共服务水平低,脱贫攻坚等短板问题突出。

        加快实施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是旅游扶贫的一个物质基础,有助于促进贫困地区由“输血”转为“造血”,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青海湟中县卡杨村建设的旅游服务设施

        引入社会资本 提升“造血”能力

        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较大,既要政府主导,也需借助市场的力量。此次《行动计划》提出,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服务。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通过PPP、公建民营等方式,参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建档立卡搬迁人口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旅游项目。

        此次扶贫政策发布,有利于招商引资,为投资商进入提供了政策支撑和保障,有利于引进资金、政策、人才、信息、经营管理理念,有效盘活农村存量资产。以罗古箐村为例,罗古箐—大羊场景区每年有大量游客进入,当地一位李姓村民将二楼闲置房屋租给投资者,改造为特色农家客栈,每年可收取租金2万元。

        此次《行动计划》还提出了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旅游扶贫的政策。对此,金融支持渠道的拓宽,有利于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有利于培育旅游投融资新主体,推动金融和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旅游领域。

        长期以来,“三州”因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是中国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

        近年来,“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有效经验。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旅游局积极落实旅游专项扶贫资金,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扶贫项目建设。比如,联合扶贫部门,整合资金,建成麻拉河村旅游生态宾馆扶贫项目,2017年麻拉河村贫困户每年人均分红达625元。

        吉林延边州金达莱朝鲜族民俗村内建设的旅游设施

        加强部门统筹 形成扶贫合力

        旅游是综合性产业,涉及农业、金融、信息、交通等多个领域,跨部门协调责任重大。强化工作协同合作,有利于明确项目对应的职能部门、监管内容和职能范围,做到各部门之间权责利合理配置,进而推动扶贫计划高效实施。

        《行动计划》实施离不开部门间统筹协作。《行动计划》明确,各有关地方和部门要强化组织领导,密切上下联动,注重内外协同,切实形成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旅游快速发展的合力。

        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当地成立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各方力量,修建了冈仁波齐转山道和一大批农牧家乐、家庭旅馆,建成了普兰国际大酒店、冈仁波齐国际大酒店等,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惠及当地百姓。

        在贵州黔东南州,一条河流沿岸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苗寨。当地政府部门统筹各方资金,打造了串联苗寨的沿河乡村公路,既方便苗寨村民出行,又方便自驾游客进入苗寨游玩。

        《行动计划》提出旅游扶贫保障措施,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体现出强大的动员和协调力量,与国家动员全社会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方向是一致的。

        通过发展旅游扶贫,可以带动这些深度贫困地区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老百姓分享到旅游发展的成果,真正实现增收、脱贫。从旅游产业扶贫的角度一定要做到通过旅游产业发展,以大景区带动景区附近的贫困村,以旅游发展产业发展过程的带头人,带动贫困父老乡亲参与进来。

        贵州黔东南州苗寨

        云竹评论

        改革开放四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扎眼的是在2020年到来之际,我国仍然有深度贫困区域。造成这一现象地域因素是一个原因,经济模式是另一个原因,但是核心问题还是在于人。想要一片繁花似锦,种子,土壤,肥料缺一不可,我们把人才比作种子,把资源比作土壤,把政策比作肥料来看,深贫地区的发展在这三个部分都是缺失了,跑得慢就不足为怪。发展动力不足带来的人才流失反复恶性循环,大城市发展出现的吸血效应,都导致了久不能脱贫的问题凸显。小平同志在三十年前提出的先让一部分人富裕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然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政治理念,本质是强调人的能动性,这里面有极深的社会哲学思辨。而在贫富差距已经明显拉开的2018年,如何去实践,带动共同富裕,已经是一个不仅仅是思考,而是要投入实践的社会问题。

        哪个企业解决了社会问题,就会必然获得成功,今日之中国,依然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扶贫最需要的东西,为了完成指标而下的猛药反倒是发展的毒药。万达的丹寨模式算是一个实践,深贫地区需要资本,需要人才,需要流量,需要品牌,需要互联网+。但是如何让企业赚到钱,让赚到的钱能有一个生态模式的流入地方,这些就不再是一篇新闻那么简单了。需要智慧,需要舍得,需要模式,需要坚持,需要勇气,需要初心。“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放眼如今的中国旅游,缺的依然是源头活水,而“万达们”的路,依然还很长。而在“万达们”背后的深贫地区政府及上一级政府,又应该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