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共享住宿市场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约145亿元,到2020年,交易规模预计将达500亿元,共享房源将超600万套,房客数将超1亿人。

        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但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民宿还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共享住宿到底是一种“分享”行为,还是一种经营行为?如果是经营行为,就必须取得经营许可证才能营业。但是,目前城市的民宿,大多由住宅改造而成,而住宅由民用改为商用,需要到规划局和房管局申请“住改非”,并征求其他业主签字同意后,才能申请办理营业执照。而另一方面,许多民宿很难达到住宿行业的标准,根本无法申请到所需的证照。

        也正因此,有必要在鼓励和包容的背景下,尽快完善上位法,并根据这一新兴业态的特点,制定管理细则,将共享住宿行业纳入到法制的轨道中来。如此,才是消除民宿业纠纷频发的治本之策。

        近日,《重庆某小区一年冒出300多家“网红”民宿居民不堪其扰》《民宿之争:成都首度动真格七家民宿被取缔》等类似的报道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当事人”正是处于发展旺盛期的城市民宿。“民宿住客深夜喧哗扰民、乱扔垃圾、霸占天台等公共区域。”“民宿业主改变房间原有结构,甚至还砸掉了承重墙。”“谁能保证住进来的人像正规旅馆那样进行了信息登记,我们感觉不安全。”这些投诉点直指城市民宿存在缺乏监管、安全风险不可控、房东经营不规范、住客素质参差不齐、严重扰民等痛点问题。

        网红民宿”只是近年来“网红经济”发展的惊鸿一瞥。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直播软件的普及,一大批“网络红人”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便是“网红餐厅”、“网红食品”、“网红景点”等五花八门的“网红”家族产品。诚然,“网红经济”确实给市场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热潮过后,产品质量问题频频被曝光、餐厅卫生情况受质疑、民宿扰民等情况也接连出现。如何在热潮过后依旧屹立不倒,成为了众多“网红产品”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今的消费者,已过了盲目追捧新鲜事物的阶段了,更多的消费者注重的还是产品质量是否过硬、餐厅食物是否干净可口、网红产品是否实用等因素。“网红产品”要想走得长远,就必须从多方面考虑用户需求,而不是去追逐一时之利。对于机床行业来说,虽然近几年形势大好,但是企业如果想要走的更远、走的更高,就必须考虑到未来用户需求的变化和自身产品的质量问题。

        实际上,封闭式住宅小区开办民宿的问题,在全国各地都引起了关注。民宿扰民、存在治安、消防隐患、无法取得合法身份,逃税等问题,这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但与此同时,民宿兴起也带动了旅游经济。如何取舍?如何规范?很多地方在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后,都出台了一些规范民宿行业的文件。

        住宿行业是需公安机关许可的特种许可行业,擅自经营民宿、自租房、小旅馆等住宿服务属于违法行为。近日,成都万年场附近观城小区12栋楼不同楼层的7家民宿被成都万年派出所取缔。据了解,取缔的理由是这7家民宿处于住宅小区内,未经大部分业主及业委会、物业的同意,从事经营活动。尽管房屋属性属于公寓,但仍然属于住改商行为。此外,将房屋以酒店行为操作,对外进行经营盈利,需持有公安机关下发的许可证。然而这7家民宿,公安机关要求的证照、备案等都没有。

        城市民宿的房东也陷入了迷茫。分享个人闲置房源的城市民宿同样属于共享经济范畴,国家并没有明文规定禁止共享住宿的发展。但如果直接将城市民宿划分至酒店行业,拿其规范进行要求,确实很难达标。此外,作为房东,他们也不是完全无所作为,有些房东会在房客入住前收取押金时便说明,如有乱扔垃圾、大声喧哗打扰他人等遭投诉的行为发生,会扣除相应押金。当然,一家城市民宿的经营者可以做的市场教育实在是太微小了。

        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住宿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主要共享住宿平台的国内房源数量约300万套;参与者人数约为7800万人,其中房客约7600万人;共享住宿市场交易规模约145亿元,比上年增长70.6%。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以及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些正处于“灰色地带”的城市民宿,引人深思。

民宿的性质到底是旅店还是出租房,之所以让人感到困扰是因为真正的出租房,租赁期限至少应该是数月,只出租一天两天的日租房更接近旅店。然而,民宿经营和一般的旅店又不太一样,因此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如果不纳入监管范畴,还是会有安全问题,但管理上应该采取便捷的方法。        

        “问题的症结在于源头失控。”现在国内很多城市民宿的经营者已经不是房主本人,大多数是交给专业机构来经营,这些失去了“主人情怀”的城市民宿就只剩下房屋本身的纯交易,处于“无人管”状况的他们,别说是无处办理许可证,连税金都不用缴纳。此外,现在不少挂在各大在线预订平台上的房源信息都出现了与真实房屋情况不相符的问题,这些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城市民宿没有指定的主管部门在源头上进行把控所造成的。如果只等到问题发生了再由相关部门出面处理,市场状况会越来越艰难。

        当前造成民宿经营乱象的原因较多:一是准入门槛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目前的法律法规没有对民宿经营市场主体资格问题作出规定。根据法律规定,住宿行业需要取得经营许可证才可依法营业。而现实情况是,只要通过网络,个人有闲置的房屋就可开展民宿经营业务,而且当前部分民宿出于房屋规模、建筑结构等方面的限制,大多难以达到住宿业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无证经营和违规经营的情形大量存在。二是多头监管,监管难度大。民宿行业涉及工商、治安、卫生、旅游等多个领域,监管部门过多,且目前我国的民宿还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而多部门之间权责不清、交叉管理容易导致监管效率不高。三是法律规范不健全,部分民宿领域缺少法律规制。我国的民宿起源于乡村并以农户的家庭副业经营为特征,导致现有法律规范基本局限于乡村及旅游景区,如《乡村民俗旅游户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旅游家庭旅馆基本条件与评定〉地方标准实施办法》等,但上述办法只针对当地乡村地区的民宿行业适用,对于非旅游景区和城市短期民宿领域,是否应该纳入调整,存在较大争议,相关的政策制度构建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民宿,造成难以对整个行业实现有效监管。四是民宿争议问题的定性处理难。对于没有市场经营合法身份的城市短期民宿经营者,出现争议时会产生诸如维权客体不清等诸多法律争议,定性处理难度较大。五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在出现问题后推卸责任,加之大多数争议多发生在异地,数额不大,导致当事人维权难度较大。

        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的民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住宿条件不达标。有的住宿条件过于简单,卫生条件较差,床褥等日用品清洗、更换不及时,卫生不达标。如近期,江苏省消协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对江苏民宿的消费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消费者担心民宿卫生状况,而实际上只有19%的民宿床品做到了“基本洁净”。二是餐饮卫生存在隐患。一些提供餐饮的民宿,有的从业人员健康无保证,食材不新鲜,饭菜卫生无监管。三是私密性和安全性体验较差。对于女性顾客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安全。有的民宿条件简陋,导致一些女性顾客入住后忐忑不安,住宿体验无从谈起。四是治安、消防隐患突出。有的民宿没有跟治安、消防系统联网。有的为了招揽生意,住宿登记时不严格核实入住人员身份;有的装修材料不符合消防要求等,存在安全隐患。五是噪音扰民问题。部分民宿租客起居过于喧闹,对一些隔音效果不好或居民以老人、学生为主的居民区,民宿的噪声污染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居民的生活。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升,个性体验化旅游方式的火热,民宿,作为一种便宜又有个性的旅行住宿方式,深深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与传统酒店住宿共同成为了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经历了这几年的高速发展,民宿中存在的灰色地带也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烦恼和担忧。对民宿产业进行提质升级,是目前最大的问题,规范化的管理民宿,让民宿走上品质化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