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全面认识和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改革开放40周年

        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美好生活,旅游的需求层次出现新变化,人们希望通过观光、休闲、度假等体验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依托自然生态的旅游是满足人们这种旅游需求的最佳方式之一。据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测算,在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收入以每年10%—12%的速度增长,已成为整个旅游市场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几乎与国际同步,以江西为例,通过打造绿色生态的旅游品牌,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今年“十一”黄金周实现接待游客5639.55万人次、旅游收入341.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3%、11.01%,创历史新高。

        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79年,邓小平同志“黄山讲话”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大门,揭开了中国人民向世界宣示和展现改革开放决心与勇气的序幕。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40年弹指一挥间。

        从黄山、西湖到周庄、乌镇,再到798街区、袁家村;从西游记宫到华侨城,再到长隆、海昌;从自然景区到人文景点,从城市风景到古镇风情,再到众多的新业态聚居地……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国景区业的发展见证着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国家和民族发展壮丽史诗的脚步。40年,中国景区业发展的脉络和变迁,与国民生活的发展一脉相承。景区一直在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更高追求而努力着。

        景区40年发展历程

        景区是自然界的造化和人类文明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核心载体,是最主要和最根本的旅游供给。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旅游资源和景区是重要的国际旅游竞争优势。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景区是老百姓对旅游业的第一认知,是资本追逐的焦点,是政府监管的重点,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总体来看,我国景区业在旅游业和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市场化和业态创新不断加快,持续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创造新内容。

        景区业规模持续扩大、类型不断丰富、市场支撑力和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而新时代大众旅游、全域旅游呈现出的“出游高频化、需求品质化及旅游休闲化”等特征,旅游已经成为广大城乡居民非常普遍的消费选项,成为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9年我国提出“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的总体方针以来,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40亿人次,2016年达到44.4亿人次。如此庞大规模的游客群体,他们的满意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感知与体验。可以说,提升游客满意度就是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水平。

        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升级。自邓小平“黄山讲话”开始,我国旅游景区开始步入市场化发展阶段。各地方、各部门和各领域发展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理顺发展、建设、水利、林业、国土、文物、宗教等部门对旅游景区的管理的呼声也随之增强。如今已经成为旅游景区资源、管理和服务品质的典范和标杆。

        景区亟须转型升级

        据统计,截至2017年,国内拥有景区景点3万多个(其中A级旅游景区10340个,包括5A级249个、4A级3034个),世界遗产52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506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个。景区数量持续增加,类别不断丰富。

        旅游业已经成为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的龙头产业。近几年来,旅游业对GDP和就业的综合贡献稳步增长,占总量的比重超过十分之一。其中,2014年到2016年,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从10.39%上升至11.01%。旅游业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期,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比重从10.19%上升至10.26%,旅游业已经成为直接关乎民生的重要产业。伴随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升。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核心产业之一,旅游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维持在20%左右。此外,旅游业持续作为服务贸易的领头羊。2016年旅游进出口规模达到25136亿元,占服务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至57.3%,占据半壁江山。

        当前,旅游景区面临大众旅游发展阶段的新需求,如社会资本投资增加、移动手机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社区居民权益诉求增加、游客的公共资源权利意识觉醒、国有景区降价及其引发的广泛争议以及环球影城、迪士尼等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等,都使景区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重任。景区业到了必须适应这些变化、主动应对挑战、重新审视发展理念的关键时刻。

        景区发展现状

        在大众的旅游需求与日俱增的同时,旅游需求内容及形式也日趋多元化,虽然对应于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出现新的旅游业态、旅游产品,旅游品质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但行业内不少企业仍然按传统的方式开发资源,提供服务。在旅游住宿、旅游景区、旅游度假、旅游演艺、旅游购物等行业所提供的产品尚不能完全匹配旅游者的现实需求,旅游装备制造、酒店用品服务供应等生产的产品也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企业所需,旅游经济亟需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近年来,新业态、新市场的持续崛起为景区发展注入新动力。避暑游、冰雪游、低空旅游、研学旅游、医疗旅游等特种旅游市场正引领新的景区建设方向。产业要素推动景区深度融合,文化和科技为景区发展带来新动能,大众旅游新时期,旅游业的驱动要素已经从单一的资源驱动过渡到创意、技术和资本综合驱动的阶段。创意不但体现在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上,而且已经成为景区开发的主要生产要素,形成了一系列风格迥异的景区类型。景区投资方面,优质自然资源受投资方青睐,主题公园建设持续高速增长。在强劲的旅游需求驱动下,景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除传统投资模式外,创新型投资方式不断涌现,政府、国企、民企等多主体合作投资持续增加。

        旅游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旅游经验越来越成熟的游客在欣赏异地美丽风景的同时,更愿意去体验和分享目的地的景色与生活。人们在旅程中不仅要看不一样的风景,还要分享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在大众旅游不断升级的过程中,景区仍然是游客观光和本地人需求满足的基本载体,但同时,需求的变化,让游客越来越倾向于对目的地生活方式的整体体验。景区业需要把握大众旅游的新需求,培育景区发展的新动能,继续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动力和目标,踏上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