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该项目也成为继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后,我国的又一处世界遗产。中国以总量55处世界遗产,成为世遗数量第一大国,意大利以54处紧随其后。

NO.1 古城遗址介绍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地区,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揭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3300-2300)在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

       过去,国外学界曾长期认为中国只有大约不到4000年的文明发展史。如今,良渚古城遗址向世人呈现了一个文明古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世界,大约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开始使用文字,将中国的文字史向前推了1000多年,有力地将中国的文明推到了5000年前是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NO.2 历程:83年考古 25年申遗

       从一处古墓、一些美玉,到一片宫殿,再到完善的水坝……良渚遗址在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下,最终形成了如今的“良渚古城+瑶山遗址+11条水坝”、申遗面积包括遗产区14.3平方公里和缓冲区99.8平方公里这一令人欣喜的规模。良渚文化,代表了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最高峰,良渚古城遗址填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它得以较为完整地呈现于世人,既是古老历史的新生,也是文明的传承。

1936年,考古发掘掀开良渚遗址一角;

1959年,以良渚遗址为命名地的良渚文化被确认;

1961年,良渚遗址就被列为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良渚遗址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国家文物局首次推荐将其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名录》预备清单;

2007年,良渚发现古城遗址;

2010年,古城的外城得到初步确认;

2015年,发现和确认古城外围大型水利系统;

2009年后,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坝遗址陆续出土;

2018年1月26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正式推荐“良渚古城遗址”作为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NO.3 遗址公园有限开放 超高人气预约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则是体验和感悟“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场所。良渚古城遗址7月6日申遗成功后,7日古城遗址公园即开始对外有限开放,日限流3000人,已有上万人预约。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规划总面积14.33平方公里,分城址区、瑶山遗址区、平原低坝—山前长堤区和谷口高坝区4个片区。目前有限开放的是城址区的核心部分,面积3.66平方公里。根据遗产价值阐释和访客基本服务需要,主要设置了城门与城墙、考古体验区、河道与作坊、雉山观景台、莫角山宫殿、反山王陵、西城墙遗址、凤山研学基地、大观山休憩区和鹿苑等十大片区。

NO.4 中国世界遗产盘点

NO.5 世界遗产的分类

       文化遗产分为三类: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自然遗产: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活环境区域。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规定的自然地带。

       双重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文化景观: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有机进化的景观、关联性文化景观。

       其它形式的遗产:线性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世界农业遗产、世界湿地遗产。

       良渚遗址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勾勒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壮阔画卷。它开启了史前水利考古研究新领域,为认识文明提供重要视角。在做好遗址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对良渚古城遗址的价值进行更加专业、生动、深入的呈现,需要通过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文创产业、民宿经济等,积极助推遗址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遗址保护赢得更加广泛的支持和理解,使周边群众更加自觉、坚定地参与到遗产保护中来。申遗成功,并不是一个句点。作为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中国也正在探索有着中国特色的遗产保护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