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非小事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垃圾分类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它不仅是基本的民生问题,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也关系着整个国家的绿色发展,于旅游业来讲,更是一件影响发展环境和发展质量的实事。

       良好的环境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来,各地将“垃圾革命”作为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福祉的大工程,因地制宜实施垃圾分类,助力打造绿色卫生的旅游环境。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全域推进垃圾分类。1、重视旅游产生的垃圾

       从2016年起,西湖开始推进垃圾分类和统收统运工作,并在景区布局了大批分类垃圾桶。如今,西湖边边角角都干净整洁。推行垃圾分类后,垃圾不落地,景区干净了不少,良性循环,游客的素质也提高了。

       与砖瓦陶瓷、渣土等工程垃圾以及油漆桶、部分家电等重金属有毒有害垃圾不同,大多数旅游垃圾属于生活垃圾。尽管总量相对少,但它是游客精神文明面貌的体现,也是全域旅游工作做得好不好的体现。从处理过程上讲,旅游目的地产生的垃圾最终还是会被运往城市的无害化处理中心,如果旅游的垃圾没分好类,对整个生活垃圾的处理也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必须要重视旅游产生的垃圾。

       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垃圾分类等为代表的软件完善是当前存在的主要短板,要建成世界旅游强国,必须要建立多元主体自觉参与的垃圾分类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将旅游业打造成积极践行垃圾分类的行业标杆。2、各地分类 成效初显

       近年来,旅游系统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在旅游领域的覆盖范围,部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景区景点、酒店民宿等垃圾分类的成效初显。

       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自2016年11月入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单位创建名单以来,围绕全域旅游开展的工作就没停止过。截至今年5月,南岳区超过350家餐饮门店实现了餐厨垃圾分类处理和管理。较早倡导烟头革命的古都西安也是垃圾分类的先行者,规定,拒不履行生活垃圾分类义务的个人不良行为信息,纳入个人征信系统;《西安市2019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涉农区县和开发区以街镇、河湖以及旅游景点周边的行政村为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工作。

       在江苏,诸多景区的垃圾桶都有“几张嘴”,上面标注着各种垃圾的丢弃类型,以可回收、不可回收、废旧物品等分类为主,苏州湾黄金湖岸旅游区、张家港香山景区等大力倡导游客随身携带垃圾,还推出用垃圾兑换景区纪念品的环保行动。近年来,广州在推进垃圾分类方面步履不停,走在前列,2015年,广州成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2018年7月1日,广州又率先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施行《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北京将推动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以及商业办公楼宇、旅游景区、酒店等经营性场所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并逐步实现全覆盖。垃圾分类也给乡村旅游带来了改变。3、知行合一很重要

       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调查报告(2019年)》显示,超过九成的受访公众都认识到垃圾分类对于保护我国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但只有约三成公众认为自己在垃圾分类方面做得不错。对于这种很难“知行合一”的原因,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分类”“太麻烦不愿意分”,有的认为“前端分类、后端混装混运没意义”,使公众对垃圾分类“认知度很高,行动力很差”。如何让公众了解分类、愿意分类、方便分类?

       为加深市民对垃圾分类、处理的认识,南京六合区打造了垃圾分类科普路线,参加完垃圾分类科普之旅的游客纷纷表示:“知道了垃圾分类的流程,觉得垃圾分类很好,美化环境,会向周边朋友普及这一模式。”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古堰画乡景区在游客中心、景区出入口等多个点位设置了规范的分类垃圾桶,并在多处设置垃圾分类宣传展架,便于游客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为了保护三亚环境,三亚市环境保护协会面向社会集中开展宣传活动,专门在三亚各知名度假区、景区组织了“生态大讲堂”系列活动。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环保意识历来比较先进。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鼓励游客了解有关废弃物分类的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分类及回收理念。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景区通过有奖竞答等生动有趣的互动活动,让用户在游戏中掌握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

       真正从根源上解决垃圾分类问题,一方面是注重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就是对居民和游客的行为进行监管和引导。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管理、宣传教育、设施设备配置以及一系列法规制度的支撑。想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多方合力。4、因地制宜办法多

       垃圾分类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三亚探索垃圾分类的做法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公共场所特勤人员兼任“文明旅游纠察员”,宣传垃圾分类;投放“颜值”高、智能化垃圾桶,让游客对垃圾分类有兴趣、有意识;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处理各类垃圾,还计划打造“废物展示公园”,将垃圾转化为资源。

       一直举步维艰的垃圾分类,末端处理设施能力跟不上前端分类速度是其中一个难题,为避免这种现象,南京探索了“两次四分法”。周村社区给每户村民家配备两个垃圾桶,每户村民首先在源头按湿垃圾、干垃圾分成两类分别装入垃圾桶中,收运到一起后再分类。

       福州也因地制宜,推行“干湿大分类+专业细分流”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积极引导专业化企业参与分类资源回收。各星级饭店餐饮场所推行“易腐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分法,推行易腐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深度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应用。

       西安市临潼区每逢重要节假日在景区开展“垃圾换水·唤回文明”活动,引导游客用垃圾换取矿泉水,参与垃圾分类回收,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西湖景区景中村的村民可领取智能卡、可降解垃圾袋、一黄一绿家用垃圾分类桶,每个降解垃圾袋上都印有二维码,实行一户一码实名制。如有居民投放错误,可根据二维码溯源到具体家庭,指导员负责进行垃圾分类知识再科普。

5、旅游企业在行动

       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针对不同目的地、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在旅途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导游不仅给游客讲解垃圾分类的知识,同时也给游客准备了《垃圾分类文明出游》宣传手册,手册中清晰列明了市民如何正确进行生活垃圾分类等内容。今后春秋旅游还将把垃圾分类与旅游产品深度结合,设计并推出“垃圾去哪儿”的亲子主题线路,通过追溯垃圾从投放到收处的全过程,宣传垃圾分类的理念与知识。

       而在南京华丽旅游人才培训中心旅行社出团之前召开的行前说明会上,文明旅游是重要章节,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也在其中,在带团的过程中,自己会建立微信群发布相关提示,也会随身携带一些垃圾袋以备不时之需。在研学旅游团的游览过程中,还会格外注重对于垃圾分类、公共秩序等方面的讲解。

6、变废为宝来设计

       在很多旅游目的地,与垃圾相关的元素开始“变形”,化为风景,融在山水之中,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垃圾分类带来的美好变化。在“垃圾革命”中,如何让垃圾变废为宝?旅游行业应该怎么行动?

       垃圾分类的关键在一头一尾,即分类投放和分类处理。我国垃圾分类前端分投放准确率较低,制约了后端分类处理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污染控制效果;反过来,后端处理设施不到位和低效率又影响了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实现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核心是垃圾精确分拣。多数景区垃圾中,瓶瓶罐罐比较多,部分旅游城市的厨余垃圾含量相对较高,末端处理方式就应体现针对性。要根据景区类型、面积大小、游客量等情况,合理安排垃圾桶的数量,特别注意重要交通节点的数量能满足需要,在保障垃圾桶功能性、实用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艺术性、文化性以及科技性,将大众眼里平淡无奇的旅游景区垃圾桶做出新意,让游客感觉干净卫生、便捷舒心之余,感受其文化内涵和创意理念,于细节处彰显公共服务设施的人性化和体贴感。短评

       旅游景区在做垃圾分类的时候,要从理念和规划两方面进行设计。理念方面,要将垃圾分类划成景区生态环境管理的保护红线,企业运营中要严格遵守;规划方面,要从垃圾产生的源头开始,对垃圾分类流程、设施设备布置、分类工具配套、标识标牌指引、现场人员管控、宣传氛围营造等方面进行合理设计。

       旅游行业垃圾分类涉及众多主体,要从游客、旅游企业、当地居民、多个主体出发,倡导人们通过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共同呵护美丽家园。让游客从理念上认同到行动上跟上,有效的引导游客有效地处理垃圾,要统筹好游客投放、垃圾运送、垃圾处理等多个环节,采取环保教育、行政处罚、财政补贴和市场参与等综合机制,充分考虑垃圾分类各环节主体的切身利益,才能让旅游行业的垃圾分类具有人情味、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