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旅游局发布《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以下简称《民宿要求》),这是关于民宿的首个国家级行业标准,将从2017年10月1日起实施。《民宿要求》的出台对整个民宿行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其及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项标准的发布,也预示着乡村民宿正式挤入大时代需求行列中,而这项举措也对乡村旅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农家乐向民宿产生的过程演变

  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在早期“农家乐”的基础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变化逐步发展起来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标准的缺失也存在着无序的现象,而他的发展程度也取决于当地的重视程度和引导,在处于没有法律依据而自发经营的条件下,充满了不可控制性和“野蛮性”。因而《民宿要求》的出台,对于规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和保障产品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民宿发展离不开的政策依托

  为进一步促进民宿行业规范,确保健康有序发展,《民宿要求》的出台有助于统一认识,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关于范围、术语定义、卫生、消防、治安等这些一直存在争议和讨论的问题,也统一了人们在行业属性、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经济与社会作用以及管理等方面的认知,更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民宿行业作为特色产业门类的地位和作用,为民宿行业的发展增强了信心,同时提供必要的保障。

提升旅游民宿品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

  民宿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住宿业态,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核心产品,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大陆客栈民宿总数达53852家。短短两年内时间内,我国客栈民宿数量涨幅达到近78%。

  与此同时,除厦门、大理、丽江为代表的景区、古镇民宿外,周边游的消费需求带动下,以江浙为代表的乡村度假型客栈民宿增长速度较为明显。

  实际上,民宿对乡村旅游不仅起着要素配套的作用,更发挥了示范带动和加速助推的积极作用。例如浙江德清莫干山民宿的开发,山东沂南县朱家林民宿的开发,有效地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由非标走向标准,要规范也要个性

  旅游民宿正由非标走向标准,这个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在保证规范落实的前提下,保护和延续好目前民宿有格调、有特色的独特魅力,既要规范发展,也要保持个性和特色。通过传承、保护、创新来寻找和体现民宿的特色,避免因为标准而失去个性和特色,更要避免在统一标准上出现同质化现象。

 

云竹观点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游客对住宿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我国的民宿旅游因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近年来旅游产业链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民宿数量不断增加同时,用“文化、情怀、体验”激活和保持民宿持续的吸引力、生命力和品质感是民宿生存之道。民宿本着个性化需求吸引游客目光,如用统一标准和约束来制定民宿的文化与个性打造,反倒违背了本身特色与格调。

  凡是将标准化作为发展和竞争核心的民宿,都是伪民宿。民宿就应该小而美、承载文化、重在体验,为游客打造个性化的旅行需求。在民宿的发展进程里,以文化为魂,以体验为骨,则是民宿甩掉标准化包袱应该呈现出的新姿态。将服务和保障的模块进行标准化下沉,在此基础上充分满足个性需求是民宿在当今旅游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场景化的个性住宿产品,是当代民宿发展最重要的站位。

  同时标准化应该体现在服务品质上,崇尚以卫生标准、信息安全、设施安全等为主的标准化体系,才是所有民宿在政策支撑下的有力基础。在这方面国家主管和指导部门的动作稍慢,但是出现一个及格线是必然的,有前瞻意识的民宿经营者应该在这方面提早规划,行动起来,迎接行业的迭代。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微信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