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我国旅游业正在向优质旅游方向迈进”的发展思路。未来,“提质发展”将成为旅游业界共创美好未来的道路与方向。这意味着,评价中国旅游的标准将不再是速度和规模,而是品质和内涵。

  近年来,中国旅游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带来的红利为世界瞩目。然而,与此同时,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品质短板逐渐暴露,游客对于高品质旅游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

  可以说,提高我国旅游业在服务质量监管、监督、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关键时期。标准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基石不牢,地动山摇,标准化建设是提升旅游品质的重要途径。

旅游乱现象 旅游舆情管理

  近日,雪乡宰客事件让旅游乱象再度成为舆论焦点,网上关于“雪乡宰客”的负面舆情层出不穷,不仅大大减轻游客对雪乡旅游景点的喜爱度,更是让广大旅游朋友对旅游行业的服务及管理产生质疑,那么旅游业在危机下的舆情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此类现象,旅游舆情管理完善的体系标准下,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应急策略,抢占危机舆情处置的时间与策略的优势,从而完成舆论导向,让负面舆情在不可控的方向上加了一把锁。这也是旅游目的地需不断加强舆情管理意识的初衷——通过正面信息有效宣传与危机舆情的防范和处置,打造“优质旅游”的舆论氛围,为旅游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当然,旅游乱现象并不是‘中国特产’,在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这样痛苦的发展过程。”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可怕,关键是要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借鉴其他国家解决此类情况,发现标准化建设就是其中的关键所在。细致、准确的标准对于修正发展中出现的乱象有着积极作用,一份好的标准也能得到旅游从业者、消费者的认同,从而让相关行业进入良性循环。

  完善的旅游标准才能保证管理有依据、经营有参照、投诉有凭证,旅游的参与者都有规可循。旅游舆情管理的策略升级,不仅助力优质旅游战略的落实,也将形成良好舆论环境与舆情生态的有力保障,维护“中国旅游”的品牌声誉与口碑。

标准不应“大而化之”

  目前我国旅游行业标准大多还在“定性”规范和要求,关于标准的表述都还较为抽象,处于行业标准化道路的摸索阶段,远远没有达到标准化所要求的“直观、简洁、准确”,在这一点上我们还需要更多努力,去完善旅游行业目前的管理准则。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的行业众多,在推进旅游定量标准建设方面,可以结合旅游业实际,对其他旅游相关行业既有的标准加以利用。如,现有的交通管理相关标准、餐饮业服务标准、住宿标准等,然后从“衣”、“食”、“住”、“行”、“游”、“购”、“娱”这六大旅游要素入手,构建健全的,高效的旅游新行业新标准。

  新年伊始,多地已将旅游标准化建设提上了日程。不少地方旅游管理标准也各种细分、细化,牵涉旅游地的旅游委、工商局、食药监局等相关旅游单位,都设置负责旅游标准化的专职人员,让旅游的各个环节都标准齐全,有标可依。

  旅游标准从“大而化之”到“小处着手”,不难看出,“优质”已经成为目前旅游的首要发展对象,这是定性向定量发展的自然转变,也是旅游标准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物有所值”才是定价标准

  春节假期将至,新一轮的出游高峰即将到来。“南下避寒”是人们春节出游的重要选择之一,拥有阳光、沙滩的海南三亚就十分“受宠”。

  对于旅游热门地区和旅游资源稀缺的景区,需要考虑目的地的承载量,如果酒店等旅游产品的价格涨跌,可以发挥价格的杠杆作用,对客流量进行调节和把控,只要价格的增长幅度不超过规定的上限,那么价格涨跌对于旅游业来说是有益的。就目前而言,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我国酒店业是走在中国旅游业前列的。以酒店定价为例,什么样的软硬件服务水准对应什么样的定价,物价部门都有着具体的定量标准。所以不能简单地以价格高低来判断其合理与否,关键是看定价与其提供的设施、环境、服务等是否相称。

  未来旅游业还将涌现更多新业态、新产品。当下,体育游、文化游、康养游、研学游等融合产品已经层出不穷,不仅丰富了旅游形式,也为广大游客提供更加多元的旅游新模式。

  优质旅游形态为我国描绘了更安全、更文明、更便利、更快乐的旅游发展愿景与蓝图,这是近年来旅游发展的核心,也是整个旅游行业开始从开发旅游资源转向集中配置优质资源。在这语境下,服务品质、体验感受、品牌声誉将成为广大游客选择景区的第一要素。

  无论从国家宏观发展要求,还是从自身发展需要来看,旅游业都到了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的关键节点。在这关键节点上,如何制定和如何实施旅游标准,是目前旅游行业亟待寻求改变的道路。

扫描上方二维码,进行微信原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