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这一提法立即引发业界对景区门票的探讨,“景区门票降价”无疑是业界热议的焦点。

        出于管理方便或节约投资等原因,过去几十年来,景区景点一般都是围上围墙、建起大门、坐收门票,且受到片面市场化追求门票收入的影响,有的景区还设“园中园”,处处设卡、层层收费,形成了不受游客欢迎的门票经济模式。尽管近年来逐步探索发展“门票+景区二次消费”多元模式,景区增加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体验等项目,但是,总体来说,目前景区景点的产品距离人民群众需求和发展全域旅游还有较大差距。

        实事求是的讲,近几年景区门票已经比之前有了降低,携程网报曾出过一组数据:2017年我国游客订购门票的平均价格达到了107.3元,低于2016年的125元,下降15%。2018年3月6日,《文化产业评论》统计了全国100家5a景区的门票价格发现“大部分景区价格在150元左右,超过200元的有14个,最高为610元;门票价格低于100元的有33个,多以自然风光为主;免费的有8个,多是历史纪念或红色景点”。很显然,这些景区门票已经超出了部分人群的经济承受能力,尤其是对于喜欢全家出游的人来说,每一次出行都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开支。

        政府发出的“降价”信号,将意味着景区经营者要走出“舒适圈”,寻找由“门票经济”到“行业经济”的新发展,促进景区的转型升级,发挥出“撬动”旅游景区、带动全域发展的“大旅游”格局,将有力促进景区进行业态创新、产品升级,形成一种新型“倒逼式”发展机制。

        景区门票降价是景区品质和服务质量提升、景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内涵
在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景区的营业收入和收支均衡将由原来主要侧重的价格(p)与数量(q)之间的供求平衡关系所决定,逐步转向由品质(v)、价格(p)和数量(q)3个要素所产生的新的供求平衡关系所替代。旅游景区必须在门票降价的大势之下,进一步增加产品供给、提升产品质量,以品质和服务“引爆”旅游消费市场。

        景区门票降价是摆脱门票经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有力推手

        培育和打造新型、完备的旅游产品体系,不仅是景区发展转型的任务,也是政府促进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举措,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具体行动。

        景区门票降价是促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

        云南省文山州的丘北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典型农业县,全县50多万人口中88%是农业人口,该县普者黑景区是喀斯特山水田园风光的4A级旅游景区,总面积388平方公里,景区内有265个景点,2016年入选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景区。为了吸引游客,景区取消了价值30元的门票(游船费单收),极大促进了游客的入园热情,2016年全村旅游收入超过30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

        景区门票降价或免费是探索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的“中药引子”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旅游资源丰富、景点景观价值独特和民族文化吸引力强等特点,但景区景点不能完全依赖就近的客源市场,而是要面向全国市场。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贫困地区和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与国内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群众相比,在短期内不可能因为门票降价因素就立即形成大规模的消费市场。

        因此,外地游客才是重点目标市场,将门票免费成为景区发展的“中药引子”,结合扶贫攻坚任务,设立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景区进行专项扶持,专门用于景区降低门票或免除门票后的资金补贴,支持少数民族导游人员专项培训计划,支持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企业成长,打造成为特色景区和“全域旅游扶贫示范州”。

        总之,国有景区门票降价将会带动民营景区门票降价,促进旅游市场深化改革,促进旅行社、导游、游客等主体回归旅游市场本质内涵,彻底改变景区过去对门票经济的过度依赖状态,促进景区企业、全域旅游乃至区域经济的大转型大跨越,逐步形成“较低(或免除)门票收入+景区二次消费+全域旅游收入”的新型发展模式,真正实现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和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需求的“鱼和熊掌兼得”的两个“共赢”。

        云竹观点

        我们常说旅游的供给侧改革,严肃的说,还是应该叫全称:旅游业结构性供给侧改革。今天云竹不想从景区门票降价这个话题说起,毕竟降价是个很综合的结果,有行政的内容在里面,事实上市场经济的内容由行政命令来管控,本身就是个很别扭的事情。

        门票经济已经是老生常谈的事情了。旅游的各种乱象也主要集中发生在以门票经济为主的区域,成为重灾区。当下新消费升级在风口炒得火热,无论是吃住行游购娱,还是商养学闲情奇,都符合消费升级的方方面面条件。美好生活是老百姓的追求,大众度假旅游也应该成为旅游人的追求。这里,结构的矛盾就凸显出来,以门票经济为核心的观光旅游是不是已经成为了“落后产能”?拿什么来撬动“大旅游”?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云竹君先来说一组数据:2017年黄山接待游客330万人次,人均消费480元,一年创造营收16亿元;上海迪士尼2016年6月开业,截止2017年6月,接待游客1100万人次,营收破百亿元,是黄山的五倍。这组数据有可比性,也没有可比性:黄山是以风景名胜为代表的中国旅游景区的翘楚,上海迪士尼是文旅融合的旅游综合体。但是大家都在旅游这个盘子里,人还是那些人,时间还是那些时间,营销节点还是那些节点,只是需求不一样。说到底,在总量控制的原则下,卖得好的就会把卖不好的产品挤出市场。

        旅游四十年来,景区的发展已经触及天花板,门票经济也变成了一种被动吸血式的经济模式。优质的景区始终是赚钱的,有核心价值,但受限于国有体制,并不能向企业一样完全追逐利润,用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把产业做大做强,行政管理的弊端在这方面是非常突出的。降低门票的倒逼尝试,是一种变相“国进民退”的让利产业,对增加产品供给,提高消费体验都有一定程度的刺激。但是必须清醒认识,目前景区始终是旅游产业链中的核心,仅仅是降价,也并不能解决商业链完全打通的问题。在以门票经济为核心的中国旅游业中,还存在着政企不分,体制僵化,综合协调难,产权无保护等多个很难跨越的“玻璃墙”。而这种核心与外界,资本与产业的“玻璃墙”式阻塞,需要更强的开放措施来做支撑,否则,品质转型只能是一句空话,而目前的举措,顶多只能算作是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