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蜂窝”被捅了。

        近期,一个名为“小声比比”的微信公众号,发布题为《估值175亿的旅游独角兽,是一座僵尸和水军构成的鬼城?》的文章,披露著名在线旅游产品平台马蜂窝旅游网,涉及产品点评抄袭甚至作假行为。

        根据文中数据显示,作为马蜂窝核心资产之一的2100万“真实点评”中,有1800万条是通过机器人从携程等竞争对手那里抄袭过来的。

        马蜂窝随即作出反应,表示将正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审查漏洞并采取积极改进措施,针对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和已被查证的有组织攻击行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自身权益。

        马蜂窝1800万条点评涉嫌抄袭

        在OTA行业,甚至整个互联网行业,互相抄袭、甚至编造用户评论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就连用户都已经练就出来一双识别“水军”、“假评论”的慧眼,这次自媒体“捅马蜂窝”,只是戳破了行业的潜规则。

        类似的抄袭事件,不是没有被曝光、甚至告上法庭过。今年7月份,大众点评被指抄袭小红书用户的原创内容,后大众点评承认此事并删除相关内容。此前,百度抓取大众点评用户评论,因不正当竞争被法院判处323万元赔款;之后又被马蜂窝用户投诉抄袭了自己的游记。更早时候,豆瓣“足迹”团队抓取穷游的地理数据,最后CEO杨勃公开致歉并关停了“足迹”。

        马蜂窝成立于2006年,成立之初定位为爱好者社区,4年后正式公司化运营。随着用户注册量的提升,马蜂窝依靠用户上传分享的旅行、美食、摄影等大量一手信息,先后制作推出各类目的地旅游攻略路书。

        马蜂窝本是靠做用户游记起家的,目前估值超170亿元。马蜂窝在官方网站上对自己的定位是“全球旅游消费指南”,马蜂窝网站给出的数据显示,马蜂窝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亿位旅行者、92万家国际酒店、2100万条真实点评、3.8亿次攻略下载。真实的用户点评是马蜂窝的核心资产,是其最大的“护城河”,也是其估值的主要依据。

        马蜂窝和质疑者你来我往

        质疑文章援用了乎睿数据团队所供数据,称在马蜂窝上发现了超过7000个抄袭账号,平均每个账号从各大旅游点评平台上抄袭搬运了数千条评论,合计抄袭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占总点评数的85%。

        除了点评,游记、问答等马蜂窝核心内容,据乎睿数据团队分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洗文、抄袭问题。

        世界杯期间因广告“一炮走红”的马蜂窝,陷入信任危机。

        10月22日,马蜂窝旅游发表声明,称已对全站游记、攻略、嗡嗡、问答、点评等数据进行核查,并查处了涉嫌虚假的信息。马蜂窝还强调,点评内容仅占全站数据的2.91%,涉嫌虚假点评更是微乎其微。针对文中歪曲事实的言论,马蜂窝将采取法律手段。

        22日晚,乎睿团队信息发布人“梓泉”公布了一份“诉讼服务告知书”显示,马蜂窝起诉深圳乎睿数据有限公司、丁子荃名誉侵权案已获立案。

        双方你来我往。10月23日,“小声比比”再度发文《我承认,我们是有组织攻击马蜂窝的》。

        乎睿数据表示,成为被告很意外,同时希望此事能增强大众对市场规范化的信心。

        明码标价:点评20元、游记500元

        实际上,互联网平台数据造假,一直都不是新鲜事。

        2014年,马蜂窝CEO陈罡就曾在微博,公开炮轰去哪儿网通过虚假评论造假,并认为这种刷评行为已经动摇到了行业诚信的根基。

        有业内人士指出,“注水”数据出现的主要原因,源自市场竞争中维护平台活跃度的需要。

        从业内人士了解到,游记、点评抄袭的情况并不鲜见,最早是抄孤独星球,一些原创的攻略,后来慢慢扩散到点评抄袭,而且这已经是一门生意。

        在淘宝上,输入“点评”“推广”“马蜂窝”等关键词,就会跳出几十家刷点评的店铺。随意点开一家,对方自称长期潜心研究旅游用户及平台规则,可以为客户提供游记定制、推广以及商户提及等相关业务。除马蜂窝外,携程、去哪儿、驴妈妈等品牌也有相应的推广服务。

        游记一篇500元,阅读量保1万以上,点评20元,攻略点赞一次0.2元,分享一次0.25元。 从游记定制,到虚构点评,甚至点赞分享,这些都是明码标价。

        此前有网站刷单被罚150万元

        “刷单”这样透支行业公信力的行为,有关部门也在整治。

        去年6月,全国“炒信入刑第一案”就在杭州余杭区法院进行公开审理。“90后”刷单组织者李某某被公诉机关以涉嫌非法经营罪起诉,最后判处有期徒刑5年9个月。

        而在今年6月,余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也查实了“美啪啪”网站存在帮助电商的违法事实。该网站组织天猫、京东等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商家,以免费试用的名义进行虚假交易,进而提升商品交易量。

        最终,余杭区局判定“美啪啪”网站行为属组织虚假交易,并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条款,责令当事人停止上述违法行为,处罚款150万元。

        如果电商平台从其他平台抓取用户点评信息,是否触犯相关法律呢?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网络营销委员会专家龚铂洋在接受钱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乎睿数据提供的相关数据属实,那么从道义上说,马蜂窝旅游网就必须从企业价值观和诚信经营上进行自省,最起码,作为一家知名度很高的旅游平台,不实的“真实评价”必然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以及权益。

        UGC(用户原创内容)是一个平台最重要的资产之一,所以从法律上说,如果马蜂窝旅游网抄袭其他平台评论的行为属实,那么也可以被视为侵犯了对方的知识产权,可以被追究相关责任。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并不是很健全,监管也有限,因此要从根源上解决这类问题,还是要从立法层面入手。

        这次马蜂窝事件掀起的风浪已经远远不止于马蜂窝数据本身了,而是晒出了行业的“家底”。社区类UCG内容资产的尴尬在于PC江湖到移动互联网转变过程中的错位缺失。任何人都不可以否认,基于PC时代的马蜂窝的巨大价值,但是突如其来的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短平快体验,如何保证UCG内容的数字资产增长,也不仅仅是马蜂窝一家的痛点。内容采集的应运而生,以及各家对自身内容的保护甚至“投毒”,数据水分注入,都将最终影响到用户的体验,反复循环至崩坏后,UCG的明天在哪里呢?没有商业支撑的UCG是绝对不会有明天的。

         “江湖刷单”,透支公众信用

        此次马蜂窝被爆出的抄袭点评主要集中在餐饮、酒店等与消费直接相关的领域。据了解,马蜂窝近年来开展了电商直销业务,在APP上线了酒店、旅行商城频道,直接提供机票购买、旅游线路、酒店预订等消费路径。在当前的消费场景下,消费者习惯在下单前阅读真实点评作为消费参考。因此,马蜂窝的这种抄袭很有可能是为了吸引消费者下单。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传统的线下消费行为,除了当面询价看货,口碑传播也是重要的决策参考。转化为线上消费,基于互联网的规模效应,众多的用户评论、评分,加上平台设置的评价体系,就会形成相对客观的参考体系,为用户消费提供便利。几乎没有人在线上订餐、订酒店前不看评分和评价的。尤其是OTA涉及到旅行消费,和就餐、打车相比投入资金更多、消费时间更长,因此行前决策会更审慎、更倾向于多汲取前人经验,如果一旦作为“前人经验”的评论失实,或者互相抄袭旧信息,显然就失去了口碑参考的意义,甚至会对消费者决策带来误导。

        云竹观点

        刷单一直是行业的“薅羊毛”行为,源于程序无法解决“个性化”的用户虚拟问题。为了数据上的好看,就产生了这个一直是监管空白,灰色产业链泛滥的刷单刷评论重灾区。

        举几个大家都会碰到的例子:携程上的酒店,为了获取更好的排名,往往会要求用户在退房时打个满分好评,直接返现金红包或者赠送小礼物之类的;美团点评上纷繁复杂的排行榜第一名饭馆,大都是让人满怀期望而至,体验后失望而回的;全网美妆博主突然PO出的爆款化妆品,使用后往往也是不过如此......以上都还是通过较为正规的手段去操纵评论的结果,该花的钱花了,该投入的精力投入了,但是似乎都并未到点上。

        用户并不是傻子,时间久了谁还会再看你的推荐,谁还会使用你平台?除非是非用不可的事实垄断平台,但是用户在使用策略上也开始出现了变化。比如淘宝,因为刷单的客观存在,现在买东西,很多人已经不再是看好评了,而是看中性的,甚至是差评,为什么?因为这些评论才更像是一个正常的人所给出的评论,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行购买决策。那么以此为蓝本,未来的评论系统的使用方式,甚至UCG产品的走向,势必会做出惊人的颠覆和改变。

        云竹最后说几句走心的话:数据造假的捷径,人人都想走,背后是三分无奈,七分浮躁。但是要做未来十年挺直腰杆站在行业头部的网站,现在就必须尽量减少人为操纵,而是多去想一想怎样的模式才是用户需要且公正而客观的,并且是可以促进行业发展的。请不要透支用户的任何资源,有些东西一旦恶习已成,想回头就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