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是当今中国的一大热点话题,文创产品,顾名思义是文化创意产品,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现代科技手段对文化资源、文化用品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而产出的高附加值产品。  

        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都逐渐加大对文创业态的占比,争相引入各类文创品牌,一方面可以增加客流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创品牌增加消费者的体验感,打造实体经济的软实力。

        文创产品的分类可以根据“文创内容”、“产品载体”、“结合方式”三个基础作为分类的条件,将文创产品分两大类:

“一体型”文创产品

        “一体型”文创产品以“文创内容”、“产品载体”、“结合方式”的融合作为核心点。

        “一体型”文创产品指的是:某种文创内容与其对应的产品载体及结合方式,以特定的关系结合为一体,同时,其中的文创内容脱离此种关系的产品载体后无法独立存在,或无法再次与其它广泛的产品载体进行结合,因此“内容、载体、方式”三种条件形成了特定“一体化”关系。

        此类文创产品,多以产品载体特性出发,其中文创内容则需根据载体特性以特有方式融入载体,其所体现的文创内容与结合方式的创意,作为此类“文创”价值核心。而此类产品中的“文创内容”往往难以展现在其他领域进行拓展应用。

“IP衍生型”文创产品

        “IP衍生型”文创产品以“文创内容”为核心,辅助“结合方式”作为核心特点。

        阐释“IP衍生型”之前,需要对“文创IP”加以定义。“IP”,即知识产权,指“权利人对其所创作的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财产权利”。

        “IP衍生型”即从“文创IP”创作内容特色出发,衍生应用于市场现有产品载体上,结合方式基本以在产品载体原有形态上进行表面结合(如通过印刷、雕刻等工艺),应用方式不改变产品载体原有特定结构。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2.1%的受访者购买过文创产品,74.4%的受访者喜欢文创产品,79.1%的受访者愿意选择文创产品作为礼物。

        调查显示,47.8%的受访者浏览过网上销售的文创产品,47.8%的受访者在旅游景点了解过文创产品,此外,博览会(44.1%)、博物馆(40.8%)、电商平台(31.7%)、朋友推荐(21.7%)和自己搜索(10.3%)也是受访者接触或了解文创产品的渠道。

        受访者对融入传统文化(48.8%)和能表达情感(48.4%)的文创产品更感兴趣,被受访者欢迎的文创产品的特点还有:实用性强(45.9%),很新奇、有创意(45.8%),应用了3D、VR等高科技元素(23.0%),美学价值高(25.2%),附着在商品上的流行文化(16.5%)以及地域特色明显(17.9%)等。

        受访者认为目前市面上的文创产品存在的两个最大问题是种类少(53.8%)和价格高(53.3%),其他问题还有:制作工艺粗糙(41.3%)、缺少文化和创意(32.1%)、不能满足实际需要(28.1%)和购买渠道少(17.0%)等。

        78.4%的受访者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文创产品,9.2%的受访者不希望,12.5%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受访者中,00后占2.2%,90后占27.3%,80后占49.9%,70后占14.6%,60后占5.1%。来自一线城市的受访者占29.3%,二线城市的占48.9%,三四线城市的占18.1%,县城或城镇的占3.5%,农村的占0.2%。

        在很大程度内,文创产品以旅游纪念品方式进入市场,由于本土文化往往以旅游业进行传播,所以当下多数情况源于“本土文化”的文创产品具备旅游纪念品属性,可理解为旅游纪念品的一种,也是近几年旅游纪念品行业的生力军。而旅游纪念品,还包含着传统的各类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产品,如手工艺品/土特产礼品等。

        人类的消费行为分为需求性的理性消费和冲动性的感性消费,而对于文创产品来说“卖情怀”是十分重要的方式。“卖情怀”这个说法,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反而,文创产品的诞生,要经过对人们内心世界情感的准确把握,才能产生价值。

        文创产业的本质是用创意的方式将文化及科技更好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改变大家的生活品质及生活质量,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到艺术的生活及生活的艺术。

        在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人们在注重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开始提升自身品味,这一趋势促使文创产品走进大众视野,无论是生活小用品,家用装饰或是送礼,人们都开始偏向于具有情感代表的东西,或者是更能代表某地特色的文创产品。喜爱文创产品的人群以80、90居多,其中,新奇的文创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但目前文创产品所面临的种类少,价格高的问题,也成为了阻挡消费者购买的“绊脚石”。